“十四五”开局之年,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位于南海之滨的深圳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布局稳健、步伐坚定,一幅生机勃勃、拼搏奋进的新时代画卷在鹏城大地徐徐铺开。
在距离深圳行政边界60公里的地方,一片面积达468.3平方公里的“飞地”也插上了“数字化”的翅膀,以时刻望鹏、只争朝夕的姿态,推动着一座智慧新城加速崛起……
作为深圳第“10+1”区,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简称“深汕合作区”)牢牢把握深圳全面主导的历史性机遇,充分激活“智慧”基因,赋能智慧城市建设,把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将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应用于城市治理和民生服务上,加速信息技术与城市治理深度融合。
现如今,这座以“创新引领发展,实干再造新城”为发展理念,以“规划引领、基础先行、平台带动、产城融合”为发展思路,以“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智慧+运用”为发展模式的新兴城市,信息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群众办事越来越方便快捷,越来越多的智慧场景正在诞生,智慧城市的气息扑面而来。
肩负使命,创新先行
“我们要建设一座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智慧城市。”2019年9月,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书记产耀东前往“深汕城市大脑”——深汕特别合作区智慧城市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深汕智研院”)调研时表示,当前,深汕合作区正处于新城建设的初创阶段,承担着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飞地经济探路的使命,在推进智慧城市方面理应当仁不让、后来居上。这段话掷地有声,又饱含期待。
建设智慧城市,也寄托着深汕人的美好愿景,因此从建设之初便高起点地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等先进规划理念进行。“这样做,是为了确保不留遗憾、不留败笔,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努力将我区打造成为中国飞地经济发展模式首创者、飞地治理模式首创者、飞地农村城市化实践首创者。”产耀东说。
对于一座谋求高质量发展的特别新城而言,数字化已经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深汕合作区已成立了由区主要领导挂帅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营商环境”双优工程建设,并连续三年将智慧城市建设在深汕合作区工作要点中设立单独版块。
为高起点谋篇布局,发力数字孪生城市建设,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加快深汕合作区规划建设发展,深汕合作区成立了以“智慧城市设计运维商、大数据管理基础库、高端人才蓄水池”为定位的深汕智研院,这是深汕合作区新城建设发展中的重大举措之一,也是深汕合作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城市智慧化建设领域的重要探索,为深汕合作区“一张白纸”的优越基础创新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无限遐想和无限可能。
据了解,在深化“平安深汕”硬件环境基础建设中,深汕合作区仅用2个月时间就完成了875路视频监控布设启用,目前已实现对核心区及重要道路、重要区域的从0到1的安全网覆盖,在刑事案件调查、交通事故还原、交通流量监测、森林防火监控和园区安防保障等多领域得到了应用。
打造智慧城市的主要目的在于助力新城发展、满足民生需求,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也需要借助于各类智慧应用产品。如今,深汕合作区智慧城市建设统筹管理的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强化,全区“一盘棋”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在深汕智研院的统筹和推动下,一系列智慧创新应用也先后“面世”。
2020年7月,深汕合作区多维空间地理信息平台可视化系统(简称“可视化系统”)正式上线试运行,该可视化系统已汇集了深汕合作区全部局办(17个单位)近150万条数据,初步形成地上地下、空天地海、二三维一体化的城市数据资源池,通过共建共享机制,可为空间规划、住房建设、土地收储、生态环境、防灾救灾、城市管理等领域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为实施城市空间开发利用和城市运行安全保障提供信息化平台保障。这标志着深圳第“10+1”区“智慧深汕”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将进入“空间融合、数据共享、开放应用”的新阶段。
智慧城市建设体系之庞大复杂决定了必须高标准打造高素质、强能力、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作为全区的“高端人才蓄水池”,深汕智研院肩负铸造深汕智慧铁军的重任,自成立以来,以为智慧深汕建设提供全领域人才支撑和服务为导向,不断完善人力资源体系。经过三年发展,该院名校硕博人才比例高达88%,横跨交通、通信、计算机等多达10余个专业领域,智慧城市建设人才队伍基本成型。仅2020年,就有7人通过职称评审认定,其中高级3人,深圳高层次专业人才1人。
与此同时,乘着深汕合作区高速发展的翅膀,深汕智研院自身也不断凝练力量、开拓进取,已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截至2020年底,深汕智研院已累计申请46项智慧城市相关专利,获得16项专利授权及14项软件著作权授权;编撰完成《智慧共生理念与实践》书籍,共计23万字,并与中国环境出版集团联合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即将出版《智慧城市与网联智能》外著书籍译著,深化智慧城市理论研究。积极参与行业奖项评选,检验自身专业实力,《智汇华韵》荣获“深圳杯”第二届中国国际智慧杆设计大赛网络最佳人气奖;在“城市智慧治理峰会”暨第二届南都(深圳)智库周产品发布会上,“特区飞地”模式下多维空间地理信息平台可视化系统项目荣获“智慧治理”大奖……
这一个个重量级的荣誉,是深汕合作区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为深汕合作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蓬勃生机和不竭动力。
规划引领,高起点谋划建设蓝图
统筹建设是规避“信息壁垒”“数据孤岛”等信息化建设弯路的根本思路。为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开展深汕合作区智慧城市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和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的建设目标,该区创新性地提出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管理的“五个统一”建设理念,确保全区新型智慧城市由一个统一的平台进行规划设计、整体统筹、共建共享和一体化建设。
“规划引领、基础先行、平台带动、产城融合”是深汕合作区城市建设的发展思路,特别是智慧城市领域,深汕合作区充分发挥“一张白纸好作画”的本底优势,编制了《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0-2025年)》,以“智慧共生”为核心理念,坚持实体城市与智慧城市同步建设的发展思路,构建了以“1+2+3+5”的逻辑架构为基础,涵盖32个建设主题、120个工程的智慧城市总体框架。从基础、政务、民生、产业、治理、决策全方位绘制了智慧城市发展蓝图。
有规划,还要能落地,深汕合作区以深汕智研院为平台,将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年度工作要点相结合,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出亮点,五年大变样”的总体要求,正一步步在这“一张白纸”上对照蓝图进行勾绘。
数据赋能,创新应用亮点纷呈
“请调取一下1月31日晚上6时许,国道G324线与黄甲坑村段交汇处的视频资料。”2月4日上午,深汕公安分局交警大队的蔡警官来到了深汕智研院,调取一则相关视频以处理一宗交通事故。原来,1月31日当天,在该路段发生了一起单方交通事故,一辆小型客车撞上了路边护栏,警方需要调取多个监控视频,以确认驾驶员是否存在酒驾或者“顶包”。“我们在确定一起交通事故的时候,往往要调取多个视频进行综合研判,因为是这次是一个单方事故,所以我们更加谨慎。”蔡警官说。后经多个视频综合比对、多方研判,确定驾驶人为肇事者本人,且未发现其他违法行为存在。而此次“立功”的,正是备受关注的“平安深汕”视频监控应用。
深汕合作区发展日新月异,承载着深汕人的心血与智慧,项目历史影像可视化管理平台则将全区重点项目点滴变化一一记录下来,融入可视化系统,深化数据汇聚。通过区融媒体中心、各建设单位及深汕智研院对历史影像的收集,目前已汇集展示82个已竣工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历史影像,并对61个在建项目的建设主体影像进行月度持续更新,真实直观地展现了全区每一块项目用地从空地到楼房的完成历程。
与此同时,无人机统一采查监管体系的建设和应用推进工作也同样顺利。在2020年下半年,为确保深汕合作区“乡村振兴”战略各项目标任务执行到位,区纪工委联合深汕智研院,探索应用”科技+监督“手段,使用无人机开展巡查,并利用无人机测绘与数据分析技术,对各个自然村有重点、分阶段地进行拍摄和三维建模,对照考核任务清单,精准发现问题并及时督促整改,有力地保障了乡村振兴工作顺利进行。目前,已累计开展无人机巡查106村次,完成84个示范村及重点村的实景三维建模。同时,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巡查效率和治理水平,2021年7月,深汕合作区将完成组建统一的无人机作业团队,搭建无人机智能应用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与5G技术,未来将在违建与污染治理、水系与环境保护、道路巡查、森林防火、海防打私、应急支援、数据采集等新的领域开展常态化应用服务,为有关单位提供业务技术支撑,助力深汕合作区城市建设与治理,全力打造无人机智能应用创新示范基地。
此外,深汕云机房已完成一期建设并投入使用,为深汕合作区提供计算、存储等硬件资源弹性调配,为OA系统、不动产登记系统等10个信息系统提供运行环境,并组建起20多人的智慧城市综合运维服务团队,对机房实施7×24小时驻场值守,确保全区大数据中心稳定、可靠、安全、高效运行,同时,也对全区政务办公网络、专用网络、IT设备与软件平台、信息安全、各单位业务系统等提供7×24需求与故障处置服务,后续将搭建智慧城市综合运营服务体系(包括制度、流程、组织、队伍、技术和对象),保障深汕合作区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安全、稳定运行,持续发挥应用价值,践行统一运营的理念。深汕云机房建设采用信创技术,严格遵循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2.0要求,保障数字资源环境安全可信。2021年,深汕智研院将按照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工作部署打造基于“零信任”架构,覆盖全区所有业务系统平台的统一身份认证管理和安全准入机制,助推网络信息安全建设再上新台阶。
在深汕合作区各主干道热火朝天的实施土建的同时,智慧交通建设也在同步进行,以需求和功能为导向,综合考虑智慧城市感知网络的需求,编制了《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多功能智能杆样式展示手册》《深汕特别合作区智慧交通设施建设指引》等标准规范,配合设计单位不断深化各道路智慧交通设施建设,并以创元路为试点路段,投入使用的智慧灯杆数量达42根,2021年将进一步推进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在智慧水务方面,针对水利基础设施,构建“源-供-排-污-灾”全链条水务检测体系。综合运用基础地理数据、水务基础数据和水务业务数据,结合GIS、遥感、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手段,与市智慧水务规划联动,编制完成《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智慧水务总体方案》《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智慧水务建设实施方案》,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筹资金、分步实施、分步推进。为先行先试,当前已建设完成水务一张图样板工程,对区内水库、河道、山洪灾害等应用场景开展水雨情、工情、视频监测;开展管网水质指标监测;区内重点水厂、污水厂实现网络联通、数据共享;监测泥沙含量等指标以掌握选点区域水土流失情况。水务一张图样板工程项目构建了水务全要素监测体系框架,使得水务监测对象清、水务信息状态明,为后续智慧水务项目全面铺开打下坚实基础。
“互联网+政务服务”,开启城市“智”理新阶段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智慧城市不仅要有一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更要让数据为群众跑腿,从整体上推动城市治理迈上新台阶。
去年12月,家住鹅埠镇的吴女士因购房所需,来到深汕合作区行政服务大厅,想要开具一张“不动产查询证明”。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她来到了自助服务终端机前,刷身份证、选择名下不动产查询、人脸识别、打印……不到1分钟,一张带有深圳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查询专用章的查询结果单,就拿到了她的手上。
“真没想到竟然这么快,又快又方便!”吴女士感慨道。
像吴女士一样,越来越多的居民有着这样的经历和体验。这些都离不开深汕合作区“飞地”政务服务建设的开花结果。2018年,“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具有“飞地”特色的政务服务建设模式;2018年12月16日,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正式挂牌,给深汕合作区政务服务建设指明新的方向;2020年,吹响了全面建设的号角,采用“省市统建+区级定制”方式,全面开展业务平台、人员队伍、实体大厅、运维保障体系等方面建设。2020年4月,“互联网+政务服务”综合业务平台启动运行。伴随着深汕合作区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推进,全区各单位已累计上线16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其中近99%的事项实现了“最多跑一次”,近52%的事项实现了“一网通办”。2020年12月,深汕合作区行政服务大厅正式启用,为群众提供预约取号、排队叫号、自助办理、自助填报、窗口受理等“一站式”受理服务。深汕智研院智慧政务项目负责人王少明向记者介绍道:目前,“飞地”政务模式雏形初现,实现了“一门式一窗式一网式”政务服务模式,线上线下融合互补,也已经融入了深圳市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深汕合作区也正式开启了城市“智”理阶段。
2021年,深汕合作区将继续实施“政务服务和营商环境双优工程”,深化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应用,推行“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推进多渠道办理,进一步实现“互联网+政务服务”流程显著优化,服务形式更加多元化,服务渠道更为畅通,让广大企业和群众办事越来越像网购一样方便快捷。这也正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所在,打破各部门信息壁垒,整合了各部门数据资源,通过建设公共信息平台,形成信息交换与共享机制,“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
“科技+公园”,让智慧城市更有温度
“民乃城之本。”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一把手工程,也是个民生工程。深汕合作区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摆在突出位置,努力把城市打造成为一个可感知、会思考、有温度的“智慧生命体”。
英达斯瑞公园智慧灯杆集LED照明、视频监控、公共广播、环境监测、无线网络、5G基站、紧急呼叫、水文监测、井盖监测、车辆监测等功能于一体
英达斯瑞公园作为全区首个富有深汕特色的城市森林公园,在开建之初就处处透露着“智慧”的影子。立春之时,万物始发,漫步在刚刚铺设的绿道上,两侧的绿化已基本完工,早春的勒杜鹃也开始吐露芬芳。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公园里的灯杆,日常见到的灯杆仅能提供照明使用,但这个公园里的灯杆上除了照明设备,还装载了五六个“长相各异”的装置。
“这个灯杆是‘智慧灯杆’,集成了 LED照明、视频监控、公共广播、信息发布、环境监测、无线网络、5G基站、紧急呼叫、水文监测、井盖监测、车辆监测等功能于一体,多杆合一,既提升了公园形象,又节省了成本,还打破了信息孤岛,实现设备互联互通,更加智慧。”深汕智研院智慧公园设计方案负责人介绍道。
据了解,该智慧公园的总体目标是在传统公园电气化(路灯、摄像头、广播)的基础上,继续拓展智慧停车、人流监控、防火预警监测等智能设施,空间上整合并美化了公园设施,并搭载智慧管理平台,开园后的英达斯瑞公园将成为深汕合作区第一个“精准管理、全程服务、集约整合、数据共享”的智慧公园。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智慧城市既要在顶层设计上与深汕特别区的各项规划相匹配,具备前瞻性,同时要实时做好需求统筹汇总和排序执行工作,让每一项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果都看得见、摸得着,惠及每一位深汕人。”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书记产耀东表示。
风起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未来,深汕合作区的“城市大脑”将时刻感受着城市的“脉搏”,服务着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满足着群众美好生活的需求,让市民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拥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真正让智慧之光照亮城市未来。
2020年以来深汕特别合作区智慧城市建设大事记(按时间顺序排列):
●3月19日,深汕特别合作区启动科教大道(南山路至望鹏大道段)等7条道路智慧交通工程建设
● 3月24日,“互联网+政务服务”综合业务平台上线投入使用
● 4月3日,应急指挥三级联动视频会议系统上线投入使用
● 5月1日,区管委会园区至四镇一场的政务网络正式连通
● 5月11日,应急指挥系统完成升级优化并启动试用
● 5月18日,《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多功能智能杆样式展示手册》编制完成
● 5月22日,公安人员综合信息采集系统交付四镇派出所使用
● 6月15日,《深汕特别合作区智慧交通设施建设指引(讨论稿)》编制完成
● 6月24日,英达斯瑞公园(智慧公园)初步设计通过评审
● 6月27日,深汕特别合作区政务机房完成整体迁移,深汕云机房正式启用
● 6月30日,深汕特别合作区市委视频会议系统正式启动运行
● 7月16日,完成督查督办信息系统上线运行
● 7月21日,多维空间地理信息平台可视化系统正式上线试运行
● 7月29日,深汕特别合作区首条智慧道路(创元路)建成
● 8月15日,全区网上招生系统部署试运行
● 8月17日,“智慧财政”系统部署上线,实现首笔资金拨付
● 9月1日,智慧城市综合运维服务团队组建完成,正式提供统一运维服务
● 9月8日,数字无线智慧通信系统完成第三季度设备维护工作,系统可靠运行
● 10月9日,《智慧共生理念的内涵与实践》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顺利通过第一轮审查
● 10月20日,利用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开展全区乡村振兴监督工作
● 11月5日,生态环境大数据综合治理(一期)顺利通过验收
● 11月6日,智慧消防火灾监控管理平台试点项目服务顺利通过验收
● 11月11日,参加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应急安全科技展
● 11月13日,《智慧华韵》荣获“深圳杯”第二届中国国际智慧杆设计大师网络最佳人气奖
● 11月23日,《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0-2025年)》通过区党工委会议审议印发
● 11月23日,生态环境大数据综合治理(二期)启动建设
● 12月1日,深汕特别合作区IT运维统一热线正式投入使用,实现智慧城市IT运维服务需求统筹管理
● 12月2日,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综合管廊智慧化运维标准完成专家评审
● 12月2日,深汕综合档案管理系统验收通过,开启合作区数字化档案管理和利用“新局面”
● 12月9日,“平安深汕”视频监控(一期)正式启动建设
● 12月9日,深汕特别合作区行政服务大厅正式启动运行
● 12月11日,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智慧城市研究院有限公司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 12月12日,深汕特别合作区顺利通过“粤盾”2020广东省政府网络安全攻防演练
● 12月15日,深汕特别合作区顺利通过2020年深圳市党政机关网络安全联合检查
● 12月23日,科教大道(南山路至望鹏大道段)等12个道路项目全部通过初步设计及概算评审
● 12月24日,深汕特别合作区基层小微权力监督系统正式上线,并同步开通清廉深汕公众号
● 12月28日,深汕特别合作区信访大厅安访平台正式投入使用
● 12月30日,“特区飞地”模式下多维空间地理信息平台可视化系统在“城市智慧治理峰会”暨第二届南都(深圳)智库周边产品发布会上荣获“智慧治理”大奖
● 2021年1月,平安深汕视频监控(一期、二期)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完成共875路视频摄像头安装
● 2021月2月,《深汕特别合作区智慧交通专项规划(讨论稿)》编制完成
● 2021年2月,多维空间地理信息平台可视化系统完成智慧交通、智慧水务、生态环境、消防救援、地下管线、建设项目选址、重点项目管理、地表特征变化监测等8大领域应用场景搭建,初步构筑“智慧共生”城市模型